INTRODUCE

心臟管家

心臟衰竭初期症狀有哪些?4級分類判斷要正確,專業醫師解析看這邊!

你知道心臟衰竭初期症狀有哪些嗎?其實,心臟衰竭可依照4級分類判斷標準,從第1級的輕微氣促與疲倦,到第2級的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與活動後明顯喘不上氣,再到下肢水腫與運動耐受度急遽下降,每個階段的警訊大不相同。想知道心臟衰竭是否能預防?或該如何識別初期症狀並就醫?就讓專業醫師用本文替大家詳細說明吧!

心臟衰竭是什麼?初期症狀發作原因有哪些?

「心臟」就像是人體的馬達,透過持續輸出動力將血液送往全身各處,以維持細胞正常運作。一旦心臟功能不良、無法有效收縮或舒張,就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足,無法提供組織足夠的氧氣,讓器官缺氧及體液瘀積,進而引發喘不過氣、腳部水腫等問題。心臟衰竭常見原因如下: 

  • 右心室或左心室的功能不良
  • 心臟衰竭,可分為右側或是左側的心臟衰竭,臨床表現略有不同。 右心衰竭以下肢水腫、肝脾腫大、呼吸喘為主要表現;左心衰竭則以肺積水、呼吸喘、夜間咳嗽、失眠為主。
  • 高輸出性與低輸出性
  • 一般來說,我們熟悉的是心肌收縮力下降造成的低輸出性心臟衰竭。但有些患者雖然心臟本身功能並不差,卻因某些疾病造成身體的需求擴大,例如:甲狀腺、貧血等症狀,使得心臟無法負荷,最後也會造成心臟衰竭產生。

不同年齡層,致病原因也不同!

年齡層 主要致病因素
兒童與青少年 先天性心臟疾病:心臟結構異常導致無法正常負擔全身血液循環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重度貧血,使心臟過度負荷
成人 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不規則或過速跳動,影響心室有效收縮
冠狀動脈病變:動脈狹窄或血栓導致心肌缺氧,收縮力下降
高齡者

長期高血壓: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強力收縮,久而久之心肌疲乏瓣膜性病變:

二尖瓣閉鎖不全、主動脈狹窄等退化性瓣膜問題,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功能逐漸衰退

心臟衰竭初期症狀與等級介紹 

若想及早察覺並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就必須先了解其常見症狀與分級標準。以下用專業醫師角度說明,幫助大家快速辨識各種初期徵兆、掌握功能與階段分級,幫助你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心臟狀況!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和分級

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喘、咳嗽、胸悶、心跳加速、四肢水腫、疲勞等。尤其是心臟衰竭,除了會造成呼吸困難讓患者行動時會喘以外,因為下肢循環和肺靜脈壓力改變,造成夜間躺下時症狀更明顯,,甚至會讓患者必須要坐著睡覺(這是與肺部疾病所造成的喘,特別不同的地方)。

心臟衰竭的症狀,可分為4級分類

  • 第一級:在日常活動並不會有什麼症狀
  • 第二級:在一般身體活動像走路、爬樓梯會有喘氣和心跳加速的狀況
  • 第三級:在輕度的日常生活例如上廁所、整理衣物就會有呼吸急促和疲憊的感覺
  • 第四級:在休息中或是靜止狀態下也會不舒服,就算坐著都會呼吸喘或是胸悶

亦可按照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

  • A級:無任何症狀,但是已經有了心臟衰竭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疾病
  • B級:心臟衰竭已經有了心臟結構異常,例如:心臟擴大、瓣膜疾病等,但還沒有任何症狀
  • C級:心臟衰竭已經有了初期症狀產生
  • D級:心臟衰竭的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需住院治療

心臟衰竭初期症狀確認後,發現確診怎麼辦?  

一般來說,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2種。近年,因為藥物治療的進步,許多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初步的用藥,則包括:使用利尿劑,減少水腫和呼吸喘的情況以及血管擴張劑來減少周邊血管阻力;進一步會使用長期調整心臟功能和促進恢復的藥物, 包括:ACE抑制劑/ARB/ARNI、抗鹽皮質激素MRA、β受體阻滯劑、以及SGLT2抑制劑。不過因為心臟衰竭的患者非常敏感,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常會有症狀的反覆發作,會需要和醫生配合才有辦法持續用藥,使心臟功能進步。 此外也可以使用儀器植入體內,例如:心臟節律器以及心室輔助器,直接提升心臟收縮及跳動的穩定,促進身體的循環。

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喘、咳嗽、胸悶、心跳加速、四肢水腫、疲勞等。尤其是心臟衰竭,除了會造成呼吸困難讓患者行動時會喘以外,因為下肢循環和肺靜脈壓力改變,造成夜間躺下時症狀更明顯,,甚至會讓患者必須要坐著睡覺(這是與肺部疾病所造成的喘,特別不同的地方)。

EECP(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體外反搏治療

此為介於藥物與植入儀器之間的治療方法,是透過配合心臟節律的加壓方式,在每次心搏之間輔助血液流動,可以減少患者的呼吸喘以及水腫的情況,提供患者除了手術以外的好選擇。臨床上EECP對於冠狀動脈狹窄或高齡退化引起、以及已經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心臟衰竭特別有治療的價值,是患者一個新的治療選擇。

確診心臟衰竭的判定方式

診斷心臟衰竭除了醫師評估症狀以外,也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胸部X光片評估心臟大小以及肺循環的影響或心臟血流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或是核子醫學掃描都可以輔助做正確的診斷。

確診心臟衰竭怎麼辦?

罹患心臟衰竭除了和醫師配合治療之外,自我生活的調整也很重要!因為患者體內容易滯留水分,建議要這樣做:

    • 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
    • 要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以減少心臟的負擔
    • 早睡早起、戒煙、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
    • 雖然患者就是會喘,但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尤其是在醫療人員的輔助下,可以逐步改善患者的體能和生活品質

    心臟衰竭可以預防嗎?

    年輕族群|及早篩檢,排除隱憂 

    心臟衰竭並非宿命,只要從年輕時就開始關注心臟健康,就能大幅降低其發生機率。對於有心臟雜音的年輕人而言,切莫掉以輕心,應盡早向心臟專科醫師諮詢,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或瓣膜異常;若經常感到心悸、頭暈,則更應檢查甲狀腺功能與血紅素濃度,釐清是否因內分泌失調或貧血所致。 

    中壯年族群|控管「三高」與生活習慣 

    中壯年族群則需特別留意「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透過規律追蹤血壓、血脂和血糖數值,並遵從醫囑服藥配合飲食運動,不但可以避免冠狀動脈病變,也能保護全身血液循環,減少生理機能退化,為心臟築起一道防護網。確診心臟衰竭的判定方式 

    高齡族群|留心行動與夜間呼吸狀況 

    長者隨年齡增長,心肺功能會逐漸退化,但常被誤認為「老化正常現象」。若長輩走路變慢、夜間氣喘、睡不好,建議安排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潛在的心臟衰竭問題。 

    健康生活|遠離危險因子,自我監測很重要! 

    戒菸限酒與規律作息,是保護心臟的基礎要素。要避免長期熬夜與過度壓力,讓交感神經得到充分休息;在飲食上可多吃蔬果、全穀與優質油脂,並適時補充堅果與深海魚油,以維持心血管彈性。在家自行量測血壓與體重,並做好紀錄,是最簡便的早期警訊監控。

     現今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多元,有藥物、手術、儀器等選擇,絕對不像以前是無藥可醫的,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預防心臟疾病的發生,仍然是長保健康的最好方式。想了解更多有關於心臟疾病相關議題?也可以到心臟筆記看看喔!

    推薦文章

    • 請問我接受EECP的治療可以在醫學影像上看到進步嗎? | 宇平診所

      最近一位患者在醫學中心被診斷有厲害的狹心症之後來我的診所就醫。 他完全沒有任何症狀,而且運動心電圖可以跑10分鐘沒有任何的不舒服,但是他在電腦斷層被發現有厲害的冠狀動脈病灶,在核子醫學的心臟灌注攝影也被發現有缺氧的情況。 像這樣穩定的病人,根據研究顯示藥物搭配EECP治療是可以和支架有一樣的效果的
    • 真的要每天吃藥啊!等發作都來不及了​ | 宇平診所

      剛開始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每次病人跟我說只想有需要時再吃藥,我都會苦口婆心地規勸,心臟藥一定要每天吃,以免意外⚠️​ ​ 後來發現很多老人家是說不聽的,醫生如果不生氣不罵人,不用強烈的語氣是聽不進去的,所以只好變臉,讓老阿公老阿嬤知道嚴重性⋯⋯⋯有時候還把跟診的護理師都嚇到了
    • 【 EF 正常 ≠ 心臟沒問題!】

      【 EF 正常 ≠ 心臟沒問題!】 你知道嗎? 有些人心臟超音波檢查時,EF 值看起來在「正常範圍」, 卻仍然胸悶、喘不過氣,走幾步就累? 這可能不是你體力差,而是「心臟舒張功能」已經出問題。 #EF值(射出分率)是用來判斷心臟收縮能力的重要指標 正常值為 55~70%,但—&m
    • 每天固定吃藥很難嗎? | 宇平診所

      我知道很難,所以才要求您去努力 「每天固定吃藥很難嗎?」 連我自己偶爾也會忘記吃感冒藥,所以每次看到我的病人們有努力量血壓和吃藥,劉醫師其實心裡是非常感動的,因為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我們必須承認,很多的病人其實比我們自己更努力照顧身體,更認真遵守健康的準則。 現在新的藥物都有設計好,偶爾忘記一次影響

    門診時間

    早 8:00-12:00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午 15:00-18: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晚 18:00-20: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