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E

白塔隨筆

不公平

​學校老師每天都看到學生,可以觀察孩子的狀況每天調整 每天訓誨
體育教練每週可以看到運動員好幾次,可以密切追蹤體能的變化
房屋修繕的師傅也是每天到場,觀察裝潢結構的恢復情形

只有診所醫師好像不能常常看到病人,也許是大家都害怕進到醫療院所,或是擔心醫生愛賺掛號費,每次希望病人早點回診,幾乎都被拒絕

大家都希望好幾年的病,看醫生一次就完全好起來

全身不舒服好像快死掉一樣的疾病,堅持看診後一個禮拜之後再回來讓醫生追蹤~~要是三天後病情變差怎麼辦? 萬一明天臨時有變化怎麼辦?

醫生治病和教育、體能訓練、修理東西一樣,需要逐步觀察,看病情的變化來做調整; 第一次用的往往是嘗試用藥,有可能先用比較強的治療把症狀壓下來,也有可能先用比較弱的藥方觀察反應如何,都要過幾天之後再做調整。

勉強醫生一定要幾天或是很多天之後再回來看診,那只是造成醫療的壓力,也會增加治療的不確定性。

雖然現在是一個網路科技化和高速變遷的時代,但是我們人體和幾千萬年前差不多,還是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才有辦法恢復健康。

#請讓醫生多幾次觀察您的症狀
#早點回診比較安心

推薦文章

  • 漂浮的石頭

    為了病人的漫長等待,我們的候診區最近多了幾個小可愛,而今天下班的時候,像石頭的座椅們似乎都飄浮起來了
  • 姐姐們,要對自己好一點喔 | 宇平診所

    姐姐們,要對自己好一點喔…… 雖然今天不是婦女節,但劉醫師還是要和50歲以上的姐姐們說這句話。 這個禮拜連續有三位50幾歲的女性來到我的診所,她們一致的特點是:告訴我說沒有時間可以運動和保養自己的健康
  • 呵呵,誤會大了! | 宇平診所

    一位老人家即將在我服務的醫院接受心導管檢查,有可能要放血管支架。 一位好友轉達了病人家屬的憂慮: 就是醫生是不是在病人身上放越多血管支架就可以賺越多的錢? 呵呵,我想這是大眾長久以來的質疑,也是多年來公共衛生學界與醫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我們的努力應該是讓病人更健康,而不是讓病人接受更多的手術或是
  • 這兩天一位小兒科醫師家暴的事情,震撼了社會

    身為同世代兩個孩子的醫生爸爸,一直覺得自己好像該說幾句話,但又覺得怎麼說都不適合,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年輕醫師有非常沈重的社會壓力,但: 「體罰」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暴力」一定要被制止 而我何其幸運,有太太的付出和長輩的協助,及兩位天性乖巧的孩子,在我成為父親的15年間,我從沒有打過小孩,連手心

門診時間

早 8:00-12:00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午 15:00-18: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晚 18:00-20: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