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覺得肚子瘦不下來,明明體重沒變,卻越來越像「中廣身材」嗎?那可能是內臟脂肪在作怪!想要消除內臟脂肪,光靠節食可不夠,必須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3大面向全面調整,才能真正甩掉這些隱藏在肚子裡的隱形殺手。想知道該避開哪些容易讓脂肪堆積的飲食壞習慣,讓你養出易瘦體質、遠離腹胖危機?就讓我們透過本文一起深入瞭解吧!
內臟脂肪指的是堆積在腹腔內、包覆在器官外層的脂肪,主要作用是保護臟器在活動時不受到震動或碰撞損傷。雖然過去被認為只是身體的「緩衝墊」或「能量倉庫」,但現在醫學研究發現,適量的內臟脂肪其實還具有調節內分泌、維持免疫平衡的功能。也就是說,有一點脂肪是好的,但太多就是問題的開始!
我們常說的「肥油」,其實多半指的是皮下脂肪,也就是皮膚下方的脂肪層,能幫助身體保暖、緩衝外力。用手捏肚皮時捏得出來的就是皮下脂肪;而內臟脂肪則深藏在腹肌以下,外表看不到也摸不到,卻可能是造成小腹凸起、代謝異常的元兇。
人體的脂肪組織主要是儲存多餘的熱量。當你吃得比動得多,尤其是攝取太多高油、高糖、精緻食物時,熱量過剩就會以脂肪形式囤積下來,特別是更容易囤在腹腔內、形成內臟脂肪。
當你長期攝取高熱量食物,像是炸物、甜食、精緻澱粉等,熱量就會超出身體所需,多餘的熱量會被轉換成脂肪儲存在體內。這些脂肪不只會讓你變胖,還特別容易集中堆在腹腔深處,形成內臟脂肪。尤其久坐不動、不愛運動,更會讓脂肪越積越多!
壓力也是一大元兇!當你感到緊張或焦慮時,身體會釋放「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其作用之一,就是讓身體開始儲備能量(也就是脂肪),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久而久之,這些脂肪就越囤越多,特別是集中在內臟周圍。
內臟脂肪不像皮下脂肪那樣能用手捏出來,它會躲在腹肌深處、包住內臟器官,很難被發現。一旦過量,就可能導致三高、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產生。故許多人肚子凸一圈,看起來不算太胖,實際上卻是內臟脂肪超標!
內臟脂肪不像體重一樣能直接從體重計上看出來,但其實透過腰圍和腰臀比(WHR)就能初步推估,判斷是否屬於內臟脂肪過高的風險族群。其正確測量方法如下: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量腰圍,因為腰圍大小和腹部脂肪堆積有密切關係。根據以下常見標準而言,若超過就表示內臟脂肪可能過多,建議開始調整生活習慣:
想要更精準,可以腰臀比(Waist-Hip Ratio, WHR)來衡量。做法很簡單,只要把「腰部最瘦處的圍度」除以「臀部最寬處的圍度」即可。這個方法可以排除骨架大小的差異,比單看腰圍更準確,其健康標準如下:
若要進一步精確評估,可以透過 CT(電腦斷層)或 MRI(磁振造影) 掃描腹部,再透過影像計算脂肪含量。不過這類方式成本高、流程繁瑣,一般多用於研究或醫療檢查,不適合日常追蹤使用。
別以為內臟脂肪只是讓肚子變大,它其實跟我們的代謝、血管健康、慢性疾病風險密切相關。如果內臟脂肪過高卻遲遲不處理,可能會引發以下健康危機:
例如:一位體重70公斤的健身教練,身上多是肌肉;而另一位一樣體重、肚子突出、四肢瘦弱的人,其實內臟脂肪可能超標,健康風險也更高。
如果身高一樣的話,兩位會有一樣的BMI,但體脂肪的分佈完全不同。
雖然大多數人煩惱的是「脂肪太多」,但內臟脂肪過低也非好事。適量的內臟脂肪能保護器官、協助免疫與內分泌調節。若長期節食或運動過量導致脂肪過低,反而可能出現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女性月經不規則等問題。
內臟脂肪不是節食幾天就能解決的事,要真正健康、有效地減少脂肪堆積,必須從飲食調整、運動習慣與生活壓力管理3方面一起努力,才能打造不易復胖的易瘦體質!
想要消除內臟脂肪,第一步就是戒掉高油、高糖、太精緻的加工食品。像是蛋糕、餅乾、冰淇淋、炸物、白麵包,這些食物會讓腸胃快速吸收熱量,身體又來不及消耗,就直接囤成脂肪,堆在腹部。 建議可多吃蔬菜、豆類、堅果、瘦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蛋白質與好油脂,不但能提升飽足感,也能幫助提升代謝效率。建議每餐吃到7分飽,慢慢縮小胃容量;且含糖飲料和酒精飲品也得盡量避開。由於含糖飲料吸收更快、熱量更高,而酒精不僅高熱量,還會讓你在放鬆狀態下更容易吃過量。
幾乎所有運動都對內臟脂肪有幫助,關鍵就在於讓身體動起來、熱量消耗掉,就能減少脂肪堆積。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刺激食慾、促使脂肪儲存在內臟周圍,以便應對未來的不確定環境。這也是為什麼一忙起來,很多人就忍不住吃得油膩、吃得多,結果肚子也跟著「升級」。故越是忙碌,越要記得吃得健康、安排運動,才能避免壓力飆升、腰圍跟著失控!
✎生活小建議:
你是否也曾困惑,明明體重沒變,但肚子怎麼就是瘦不下來呢?這時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抽脂手術。但醫師提醒你:抽脂只能抽皮下脂肪,對內臟脂肪幾乎無效!
內臟脂肪藏在腹腔深處,包圍著器官,無法像皮下脂肪那樣被抽出。即使勉強手術,風險極高也不建議執行。且抽脂40年來從未被證實能改善健康數值或降低疾病風險,因為它只處理表層脂肪,和真正影響代謝與慢性病風險的內臟脂肪無關。
針對內臟脂肪,醫師通常會建議從非手術治療著手,像是:
這些方式不僅安全、也能同時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等代謝指標。
這2年醫界也有新發展,可透過電磁波將腹部加熱至體內41°C 以上,啟動脂肪細胞的代謝機制。臨床證實,3個月內可減少約17% 的內臟脂肪,這項技術被稱為 「熱磁減脂NEO」,特別適合飲食運動努力很久、但肚子還是瘦不下來的族群,是非侵入式的安全新選擇。 相較於傳統的震動或雷射方式,經研究證實「加溫」能有效調節脂肪細胞的活性,有助於在短時間內達到局部減脂的效果,堪稱是目前最有效益的治療方法。
你可能覺得壓力大、加班累,就該犒賞自己一杯珍奶或來點宵夜,但這些習慣正是讓內臟脂肪默默堆積的元兇:
含糖飲料
油炸物(如:鹹酥雞)
果醬、巧克力吐司
炸薯條、洋芋片
精緻澱粉宵夜(如:泡麵、麵包)
醫師提醒:「越加班,越要吃得健康!」少滑手機追劇、多出門快走半小時,這些小習慣不僅能守住腰圍,也能避免變成小腹婆或啤酒肚。美國心臟學會近年也強調,「腰圍」比「體重」更能預測心血管風險。別再只看體重計上的數字,從減少內臟脂肪做起,才能真正守住健康!
想有效消除內臟脂肪,靠節食或運動撐一兩天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持續調整、穩定執行。如果你對體脂控制、飲食規劃或非侵入式減脂療程有更多疑問,歡迎預約宇平診所諮詢,替你量身設定最佳的健康管理目標!
推薦文章
外泌體是什麼?
體重有瘦,可是肚子還大大的有關係嗎?
血管鈣化可以逆轉嗎?4大方法要學會,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高血壓 我要吃一輩子的藥嗎
門診時間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早 8:00-12:00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午 15:00-18: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休
晚 18:00-20: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