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看診進度
即時看診進度
INTRODUCE

醫學博采

血管鈣化可以逆轉嗎?4大方法要學會,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當你在健檢報告上看到「血管鈣化」時,是否也曾心頭一緊,擔心這代表血管已經老化無法挽回?其實,「血管鈣化可以逆轉」這個議題並非不可能!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從日常飲食、運動到生活習慣的調整,都能對血管產生正面影響。這次,就透過心臟科劉中平醫師帶大家詳解如何掌握「血管鈣化可以逆轉」的方法,帶大家從現在就開始改變,幫助血管重新找回彈性!

血管鈣化原因和症狀有哪些?可逆轉嗎?

當我們談到血管問題時,「血管鈣化」經常被視為一種血管老化的徵兆。但其實,這個現象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身體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血管鈣化是怎麼產生的?有什麼症狀?是否能逆轉?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到疑惑,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血管鈣化是什麼?像血管裡長出「珊瑚礁」

所謂的「血管鈣化」,是指鈣質沉積在血管壁內,導致血管硬化並降低彈性。也可以想像成血管裡面出現了「石灰化沉澱物」,就像珊瑚蟲死亡後形成的珊瑚礁,慢慢堆積、堵塞血流通道。不只是鈣質,這些沉積物還包括:脂肪、纖維組織,以及死亡的細胞與發炎產物,最後形成一層像「稀飯壓在血管內壁」的斑塊,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粥狀硬化」或「動脈斑塊」。

一旦血管斑塊或硬化產生,就可能會擠壓到血管的內徑造成血流變差,產生所謂的「缺氧性疾病」,在心臟會造成肌肉缺氧:也就是所謂的「心肌缺氧」或「狹心症」,並造成心臟功能變差與心絞痛;在腦部可能會造成腦部功能退化,所謂的「缺氧性失智症」。 也有可能引發血小板凝集,造成瞬間血流阻塞,導致大面積的組織壞死,心臟或腦部功能瞬間變差,稱之為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急性疾病。

血管鈣化與動脈硬化常見機轉

  • 年齡增長:隨著年紀變大,血管彈性自然下降,較容易出現硬化或鈣化現象。
  • 慢性疾病影響:長期患有以下慢性病,會加速血管內皮受損與沉積物堆積(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 血管內皮受損與沉積物堆積:當內皮受損,脂肪、膽固醇與鈣質等物質便會沉積在血管壁內,逐漸形成動脈硬化、血管鈣化。
  • 不良生活習慣: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也會大幅提高血管病變風險(例如:抽菸、壓力過大、缺乏運動)。
  • 影響血管健康:這些病變會讓血管彈性變差、管徑變窄,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中風、心肌梗塞等)。
  • 血管鈣化與動脈硬化常見症狀

在疾病初期,血管鈣化與動脈硬化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靠健康檢查或影像檢測(如:心臟電腦斷層、頸動脈超音波)才能早期發現。當硬化加劇、血流受阻時,就可能出現以下不同部位的症狀表現:

  • 腦部血管病變:頭暈、記憶力退化、行走不穩,嚴重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失智症。
  • 心臟血管病變:呼吸喘、胸悶、心悸,進一步可能發展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 四肢血管病變:手腳冰冷、麻木、疼痛或無力,甚至影響走路與日常活動。

若有上述情形,請務必提高警覺並積極就醫,尤其是在尚未出現明顯症狀的早期階段,透過血管鈣化偵測有機會及早介入。很多人會問:血管鈣化可以逆轉嗎? 只要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控制三高,的確有可能讓惡化的速度減緩,甚至讓部分輕度鈣化與硬化病變獲得改善喔!

血管鈣化 VS 動脈硬化一樣嗎?兩者都可逆轉嗎?

「血管鈣化」和「動脈硬化」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血管鈣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卻不等於全部。 

血管鈣化是動脈硬化的「可視化指標」

當我們做健康檢查時,醫師常會使用X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來觀察血管是否出現「亮點」,這些亮點其實就是血管鈣化的位置。因為鈣質密度高,很容易被影像設備偵測出來,因此能作為早期觀察血管硬化程度的重要工具。 

  • X光片:可看到胸部主動脈鈣化。
  • 頸動脈超音波:可評估腦部血管健康。
  • 心臟電腦斷層(CT):能精準偵測冠狀動脈鈣化分布與程度。

一旦發現有鈣化現象,就代表血管已經產生病變、發炎,甚至可能已有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

 血管鈣化與動脈硬化的差異比較表

項目

血管鈣化

動脈硬化

定義

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壁

血管內皮損傷後,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堆積造成血管變硬與狹窄

是否可見

可透過X光、超音波、CT明確看見

初期難發現,需仰賴超音波或血管攝影檢查

是否可逆

早期可能可逆或穩定,視個人健康狀況而定

部分可逆,尤其在未完全阻塞前透過生活管理改善

關聯性

是動脈硬化的其中一個階段或表現

包含血管鈣化在內的一連串病變過程

血管鈣化併發症也可以逆轉嗎? 

雖然「完全逆轉」是相當困難,尤其鈣質沈積在血管壁內就很難排出,但逆轉或終止血管硬化的病程在醫學上並非不可能,尤其是在初期發現時。只要及早介入,例如:控制三高、戒菸、增加活動量與改善飲食,都有助於減緩動脈硬化進展、穩定血管斑塊、減少鈣化累積。 

但要注意,一旦動脈硬化進展到中重度、甚至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時,從血流供應的問題延伸到組織的破壞時,治療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早期偵測、早期介入,才會是維護血管的黃金關鍵! 許多人在健檢中發現「血管鈣化」時,最擔心的就是是否已經造成心臟病、中風或其他血管疾病,甚至會問:「血管鈣化併發症也可以逆轉嗎?」答案是:雖然鈣化本身難以完全清除,但部分與鈣化相關的併發症病變,是有機會控制甚至逆轉的!

血管鈣化有哪些常見併發症?

當血管內部出現鈣質沉積,表示血管壁已經老化、發炎或硬化,若未即時處理,可能會進一步導致以下併發症:

  • 腦血管病變:血管硬化導致腦部缺血,增加中風、記憶退化或老年癡呆風險。
  • 四肢病變:常表現在手腳冰冷、疼痛無力、行走困難。
  • 缺氧性心臟病變: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了動脈硬化,造成心臟本身的血流不足,產生心肌缺氧,會導致心絞痛、胸悶等症狀,甚至因為心臟無力而產生心臟衰竭。且當突發性斑塊破裂,可能誘發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就會造成心肌梗塞。

如何透過鈣化指數了解風險程度?

目前臨床常使用「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 Score)」來評估心臟血管鈣化的嚴重程度:

鈣化指數(CAC Score)
臨床意義
0 分 沒有發現鈣化,代表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很低
0~100分 輕度鈣化,建議評估是否有高血壓、高血脂等風險因子
100~400分 中度鈣化,表示已有明顯血管硬化,需積極治療與控制
400 分以上  高度鈣化,可能已有嚴重病變,需由心臟專科醫師詳細評估

鈣化與併發症可以逆轉嗎?

雖然「血管鈣化可以逆轉」的機率較低,因為鈣質一旦沉積在血管中不容易完全移除,但動脈斑塊內的膽固醇、油脂與發炎反應,卻是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有效控制、穩定,甚至部分逆轉: 

  • 藥物治療:使用降血脂、抗血小板、抗發炎藥物等,穩定斑塊、防止惡化。 
  • 控制三高:穩定血壓、血脂、血糖,減少新斑塊生成的風險。 
  • 改善生活習慣:戒菸、飲食清淡、規律運動,降低整體心血管風險。 
  • 研究結果支持:實驗顯示,在嚴格治療下,動脈斑塊會出現體積縮小的「逆轉效應」,可以減少組織缺氧,避免急性血管阻塞的風險。
  • 臨床經驗證實:患者的血管病灶減輕之後,胸悶、暈眩、肢體感覺都會有進步的空間。 

雖然已發生的血管鈣化不易消除,但與之相關的硬化病灶與併發症,確實可以透過科學方式達到「穩定甚至部分逆轉」,這正是目前醫學界所推崇的健康管理目標與方向。

血管鈣化怎麼辦?有哪些方法可以逆轉? 

當醫師告訴你有「血管鈣化」時,許多人會立刻擔心這是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甚至想知道:血管鈣化可以逆轉嗎? 雖然已沉積的鈣質較難完全移除,但透過以下4大建議方法,還是有機會提升血管彈性與穩定危險斑塊的:

  1. 藥物治療穩定斑塊、減少脂質沉積
    目前臨床最常使用的逆轉策略之一,就是服用降膽固醇藥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減少血管內膽固醇堆積,讓已經形成的動脈斑塊縮小或穩定,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若再搭配高血壓、高血糖控制,更能進一步延緩血管硬化惡化。
  2. 改善生活型態,提升血管彈性 
    戒菸:尼古丁會破壞血管內皮,加速硬化。
    減重與運動: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有助於血流順暢、強化血管彈性。
    壓力管理與睡眠充足:降低慢性發炎反應。
    均衡飲食:減少高脂、高糖、過多加工品攝取,多攝取蔬菜、水果、Omega-3脂肪酸。
    雖然鈣質本身不易被清除,但只要血管環境改善,仍能避免新斑塊形成並減輕現有硬化程度。
  3. 醫療介入是否必要?心導管與支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不少人一聽到「血管鈣化」就想做心導管或裝支架,但其實醫師會根據以下條件綜合評估:
    血管鈣化的分布與嚴重度
    是否影響血流供應
    是否出現心絞痛、胸悶等症狀

    早期研發過的「可吸收式支架」,雖概念良好,但實際效果有限。如今醫療強調「不要只看鈣化程度」,而要綜合影像與臨床症狀判斷,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
  4. 體外反搏EECP,非侵入式的逆轉新選擇
    體外反搏EECP(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是一種獲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推薦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適合無法接受手術或希望改善慢性心絞痛症狀的患者。其治療方式為:在病人腿部與臀部加裝氣壓裝置,依據心跳節奏同步進行「擠壓與放鬆」,藉此達到:
  • 增加血流量與血管灌流壓
  • 促進血管新生與內皮修復
  • 改善心臟缺氧、舒緩心絞痛
此外,研究也發現 EECP 可改善血管壁發炎狀態,進而讓早期的鈣化與硬化過程「延緩惡化」。

血管鈣化可以預防嗎?關鍵黃金期要抓住!

血管鈣化是長期血管硬化、發炎及代謝失衡所導致的現象,尤其是動脈壁內層受損、失去彈性後,才讓鈣質逐漸堆積形成「斑點」。這些鈣化斑塊一旦影響血流,就可能進一步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末梢循環阻塞等嚴重疾病。故最好的預防,並不是等發病後才治療,而是從生活開始進行「主動預防」,才有機會盡可能減少血管的傷害與退化!

如何預防血管鈣化?醫師建議這5件事要先做

  • 控制血壓、血糖與膽固醇:三高是血管最大的敵人,長期控制不良會加速血管硬化,建議定期健檢,必要時配合藥物。 
  • 健康飲食(低鹽、低脂、高纖維):少吃炸物、精緻糖、多攝取蔬菜、水果、深海魚、全穀類,幫助降低血中脂質濃度,進而減少血管發炎風險。
  • 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血管老化。
  • 戒菸與減少酒精攝取:菸草中的尼古丁與一氧化碳會傷害血管內皮,造成早期硬化,酒精過量也會加速血管老化。
  • 定期檢查與早期治療:尤其年過40或有家族病史者,建議定期安排心臟電腦斷層、頸動脈超音波,提早掌握血管健康狀態。

要知道,血管鈣化不是命中註定,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現在就開始改變生活方式,自我健康管理,以免產生心臟病灶。且現代醫學發達,就算產生鈣化,只要與醫師配合,還是有許多辦法可以讓血管鈣化逆轉。唯有透過「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讓血液循環更順暢、身體狀態更年輕。想了解更多有關於心臟疾病相關知識?也可以到心臟筆記看看喔!

推薦文章

  • 原來兇手不是你

    是否您也曾經和醫生爭辯藥物造成您的肌肉酸痛?是否您也曾經在筋骨不適和膽固醇控制之間掙扎?是否您也擔心膽固醇藥物造成肌肉的傷害?​不知道為什麼? 藥袋上面寫的副作用,似乎對我們有強烈的暗示作用,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拿著藥袋上面標示的副作用,說他也產生了同樣的困擾,但是經過我們反覆測試,甚至停藥之後,
  • 利尿劑是否會傷腎? | 宇平診所

    每次因為病患過度的水腫,而需要開立利尿劑時,總是會得到病患疑惑的表情與恐懼的語氣詢問: 「醫生,吃利尿劑不是會傷腎嗎?」 是的,過多或不當使用的利尿劑是有可能傷害腎臟功能,但是許多疾病的情況是必須要用利尿劑的,因此需要病患與醫師的高度配合,適當的使用來得到最好的效果。 在肝臟病、腎臟病、與心臟衰竭
  • 168斷食法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

    真的嗎? 168的減重效果不是很好嗎? 是啊,其實劉醫師自己也嘗試過168 ,可惜沒有成功,只達成14/10而已,也就是一天只讓自己在其中的10小時吃東西,另外的14小時空腹,不過就算僅有這樣子,劉醫師也在兩個月內減重2公斤 但是根據最新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的報告指出,從兩萬名美國人的研究顯示,採用1
  • 少吃甜的比較不會老年痴呆症喔 | 宇平診所

    少吃甜的比較不會老年痴呆症喔

門診時間

早 8:00-12:00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午 15:00-18: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晚 18:00-20: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