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E

心臟管家

心血管阻塞症狀有哪些?4級分類要知道,警訊出現千萬別大意!

心血管阻塞症狀有哪些?4級分類要知道,警訊出現千萬別大意!

當我們說到「心血管阻塞」這四個字時,許多人可能會直覺聯想到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要知道,心血管阻塞並不是一夕之間發生,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其症狀從輕微不適到嚴重表現,可依程度分為4級,而每一級都有不同的反應。如果你還不懂心血管阻塞症狀有哪些的話,不妨就一起透過本文來清楚了解,以幫助自己提早發現、就醫,守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心血管阻塞症狀有哪些?如何分級?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最擔心的健康問題之一,因為全身器官從腦部、心臟、四肢到內臟,都仰賴穩定的血液循環。一旦發生心血管阻塞,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與養分,就可能導致功能異常、甚至細胞壞死。常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其實都是血管阻塞引發的急性表現。

初期的心血管阻塞症狀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像是疲倦、頭暈、走路會喘,且隨著血流受阻的時間拉長,症狀也會逐漸加劇,甚至出現明顯疼痛或肢體功能異常。就像手腕被橡皮筋綁住,一開始只是壓迫感,久了便出現刺痛、麻木,最終可能壞死。

依器官位置不同,心血管阻塞症狀也不同!

  • 腦部阻塞:症狀包含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疲憊,嚴重時恐有語言障礙、肢體無力或記憶力衰退。
  • 心臟阻塞(冠狀動脈):會出現胸悶、心絞痛(壓迫感可延伸至下巴)、走路喘、運動耐力下降,嚴重時甚至影響全身血流供應。
  • 腸道阻塞:消化不良、腹痛、腸絞痛,進一步可能造成腸梗死。
  • 腎臟阻塞:表現為尿量減少或腎功能指數異常。
  • 肺動脈阻塞:會引發呼吸困難、胸痛,甚至全身性休克。
  • 四肢阻塞:出現酸麻、無力、顏色發黑、潰瘍等。
心血管阻塞胸悶症狀的4級分類

以心臟為例,心血管阻塞症狀中最常見的是胸悶、心絞痛,以下為臨床上常見的4級分類:

  1. 第0級:雖已出現阻塞,但無明顯症狀。
  2. 第1級:僅在劇烈運動或快速行走時出現不適。
  3. 第2級:如走較長距離或爬兩層樓梯,會胸悶。
  4. 第3級:日常活動如走兩個街口或爬一層樓即感不適。
  5. 第4級:幾乎所有身體活動都會誘發症狀,甚至在靜止時也會感到胸痛。
為什麼心血管阻塞難以明確分級?

和癌症、糖尿病、腎臟病這些常見慢性病相比,心血管阻塞一直缺乏一套明確的分級標準。原因在於心血管疾病除了慢性變化外,還常伴隨突發性的急性發作。血管內壁的病變會影響血流,導致供血不足;更危險的是,這些變化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血栓,造成局部血流中斷。

當這種緊急阻塞若發生在腦部,就是我們熟知的「腦中風」;發生在心臟,稱為「心肌梗塞」;出現在四肢,則為「急性周邊動脈疾病」。這類事件發生迅速且猛烈,通常不會有明顯前兆,因此過去在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阻塞症狀與風險分級上,總是較為模糊。

新型電腦斷層影像分級:看見心血管阻塞的進展程度

隨著科技進步,學者提出一種新的方式:透過電腦斷層(CT)掃描冠狀動脈,直接評估血管內粥狀硬化斑塊的比例。這些斑塊由膽固醇與發炎因子堆積而成,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主要元兇。而這項指標被稱為 PAV(Percent Atheroma Volume),也就是「斑塊體積占血管內徑的百分比」。PAV數值越高,代表阻塞越嚴重,未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也越高。冠狀動脈阻塞的4級分級標準(依 PAV 指標)如下:

冠狀動脈阻塞的4級分級標準(依 PAV 指標)
分級 粥狀硬化比例(PAV) 說明與常見症狀
第0級 無斑塊 血管乾淨、沒有心血管阻塞,無症狀
第一級 PAV 0~5% 輕微硬化,幾乎無心血管阻塞症狀
第二級 PAV 5~15% 有阻塞傾向,可能在劇烈運動時出現胸悶或喘
第三級 PAV >15% 明顯阻塞,常有胸悶、心絞痛等心血管阻塞症狀
參考文獻:Feature article Coronary CTA plaque volume severity stages according to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FFR
心血管阻塞好發族群與治療方式說明

心血管阻塞起源於血管內壁的慢性病變,隨著時間堆積發展成粥狀硬化,當血管變得狹窄,血流變慢,就容易形成血栓,導致急性阻塞。但並不是所有人風險都一樣,下列族群是目前臨床觀察到的高風險群有:

  • 高血脂族群:過多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
  • 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內皮,加速硬化。
  • 高血壓族群:血壓對血管造成長期壓力,導致內壁受損。
  • 吸菸者:香煙中的化學物質直接傷害血管內皮,引發發炎反應。
  • 年長者:隨年齡增長,血管彈性變差,修復能力下降。
  • 久坐不動、缺乏運動者:血液循環不良,加速代謝異常,增加血栓風險。

這些族群平時就容易出現胸悶、頭暈、走路會喘等與心血管阻塞相關的症狀,應定期檢查與控制三高指數,降低疾病風險。

心血管阻塞怎麼治療?藥物控制+手術雙軌進行

心血管阻塞常見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說明與目標 常見用藥或方式 適用對象
藥物治療 預防血栓生成,穩定血管狀況 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
降膽固醇藥物(如 statin)
血管擴張劑與輔助循環藥
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
心血管阻塞症狀輕中度,尚未發作中風或心肌梗塞者
繞道手術
(Bypass Surgery)
以人工或自體血管繞過阻塞處,重建血流 下肢靜脈或人工血管連接至阻塞部位,恢復供血 阻塞嚴重、藥物治療無效者
常見於冠狀動脈、頸動脈、下肢動脈
導管支架手術
(氣球擴張+支架)
微創打通阻塞血管並放置支架,維持通暢 經皮穿刺導管,在 X 光導引下擴張氣球+植入支架 多數中重度患者選擇,恢復期短,屬介入性治療
體外反搏治療
EECP
非侵入方式加強血液回流,提升供血能力 使用氣壓綁帶壓縮腿部,引導血液回流至心臟與腦部 高齡患者、不適合手術者
或希望保守治療者;亦適用於無明顯症狀但循環不佳者
心血管阻塞可以預防嗎?5個日常習慣幫助你遠離心血管疾病!

許多人會問:「心血管阻塞是老年人才需要擔心的嗎?」其實不然。根據臨床統計,有超過一半的心血管病患在發病前沒有出現明顯心血管阻塞症狀,往往是毫無預警地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因此,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關鍵!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我們可以從這5個面向著手:

  1. 戒菸:香煙中的化學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壁,是形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
  2. 少油、少糖、少鹽:高油高糖食物會促使膽固醇堆積,過多鹽分也會升高血壓,加速血管老化。
  3. 多吃蔬果與高纖飲食: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發炎反應,促進代謝平衡。
  4. 規律運動與減壓: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心肺功能,並穩定自律神經。
  5. 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的心血管狀況,是預防疾病惡化的重點!

健康檢查是預防心血管阻塞的第一道防線

常見許多患者在出現心血管阻塞症狀前,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有心臟病風險。因此建議成年人每年接受以下檢查:

  • 三高指數檢測:膽固醇、血糖、血壓,掌握基本代謝健康。
  • 頸動脈超音波:評估是否已有血管硬化或腦血管狹窄的徵象。
  • 心臟電腦斷層(CT)檢查:可早期發現冠狀動脈是否已有粥狀硬化斑塊,幫助醫師評估風險與治療策略。

這些檢查不但快速且無痛,還能在心血管阻塞尚未惡化前及早介入,大幅降低突發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血管阻塞常見QA

Q1. 沒有心臟不舒服,就代表沒有心血管阻塞嗎?

許多患者在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發作前,完全沒有明顯的心血管阻塞症狀。特別是早期的心血管阻塞,多數屬於「無聲型」病變,只有在檢查中才會發現異常。等到真的感到胸悶、心絞痛時,往往病灶已發展到中晚期。因此,無症狀時的健康檢查非常重要,才能早期預防與治療。

Q2. 做完心血管手術或放了支架就沒事了嗎?

心血管阻塞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病變,不會只集中在單一血管部位。即使成功手術或放置支架,處理的通常只是病灶最嚴重、可見的部分。其他微血管或尚未阻塞的位置,仍可能持續惡化。因此,術後仍需持續服藥、飲食控制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真正降低疾病復發風險。

Q3. 症狀改善後,就可以停藥了嗎?

心血管阻塞是長期進展的疾病,一旦血管內壁出現病灶,就可能終身帶有風險。抗血小板與抗凝血劑能預防急性血栓形成,是控制病情的關鍵藥物,不應擅自停用。像降膽固醇、降血壓、降血糖的慢性用藥,也應依醫師指示持續服用。只有改善症狀的輔助藥物(如:治療心絞痛、腸胃不適等)才可能視情況調整劑量或停藥。

Q4. 抗凝血劑聽起來很可怕,我可以不吃嗎?

過去許多人害怕出血風險而不敢吃抗凝血劑,但事實上,目前的藥物已經歷多年改良,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副作用機率非常低。而且相較於心肌梗塞、中風這類心血管阻塞帶來的嚴重後果,服藥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如果有出血、瘀青或需要手術,也都有完善的停藥與替代指引。與醫師討論、持續追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想要預防心血管阻塞,就要從了解自己的身體開始!千萬別等到胸口緊繃、氣喘吁吁時才開始擔心,讓宇平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陪你及早發現、安心面對。如有任何疑問或想安排檢查,歡迎直接預約心臟專科門診,宇平診所將會提供完整的心血管風險評估與客製化照護建議,幫助你遠離突發風險,不再「心」煩意亂!

推薦文章

  • 醫師,我吃你的藥之後心跳變慢了,這樣會不會有危險啊 | 宇平診所

    這個問題是許許多多病人內心的疑問,劉醫師也被問了超過一百次以上了 這其實是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健康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台灣的醫學教育告訴大家人體正常的心跳是每分鐘72下,所以對於每分鐘不是72跳的民眾,不管是65下、78下、50或是100下,都有許多朋友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心臟有問題⋯⋯⋯ 其實人是動物
  • 「醫生,我這個阿斯匹靈要吃多久呢?」

    心臟冠狀動脈有病灶的患者、心絞痛的患者、還有心臟放過血管支架的患者,阿斯匹靈可以減少3分之一的心肌梗塞發生機會,而且是一輩子都有效果。​但是大家總愛問,到底藥物得吃多久呢? 答案是: 您想預防心肌梗塞的每一天都應該服用。​而且您知道嗎? 根據CNN的報導,能夠取得阿斯匹靈服用是一種福氣,在低收入的國
  • Q10是什麼 對心臟確定有好處嗎?

    Q10已經是熱門超過10年以上的營養補給品了,但問到任何一位醫生,可能都有不同的建議,所以劉醫師又來吊書袋了,看一下目前世界上最新研究的結果 不過先強調,我沒有接受任何的贊助或代言喔,純粹只是個人的閱讀分享。 Q10的正式名稱應該是Coenzyme Q10,也就是輔酶Q10,是1957年科學家發現在
  • 郭風裕醫師的大作 | 宇平診所

    郭風裕醫師的大作 這幾年心臟的介入性醫療與支架手術的突飛猛進,對疾病的控制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的心臟症狀是無法用目前的侵入性治療來緩解的,因此就需要有醫師研發新的治療方法。 郭風裕醫師是高雄榮總介入性醫療的大師,也是我非常敬仰的學長,醫療技術非常卓越。 他最近對於體外反搏治療(Enh

門診時間

早 8:00-12:00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午 15:00-18: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晚 18:00-20:00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劉中平

劉中平

劉中平李幸容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