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女兒,很孝順地帶著她80歲的母親來看我的門診,媽媽的狀況不太好,也吃了許多藥,但沒有明顯改善。 我想知道媽媽服藥的情況,所以問說:「請問母親的藥品和病歷紀錄有帶過來嗎?」「沒有,因為我住新竹,看到你的FB,就過來把媽媽從屏東帶來看診了。 不是看電腦就可以有資料嗎?」「健保網路能看到的很粗略,
這個血壓藥您一定要吃喔這個手術及早開刀比較好吧這個菸麻煩您該要戒了呦以前的我,非常不喜歡說這樣的話,因為覺得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權,不想吃藥就不吃藥、不想開刀當然就不開、想抽煙就繼續抽煙吧但最近一位老師告訴我,如果我們想要盡醫生的天職,就要努力正向的去影響患者,不然患者如何跟從正確的醫療建議呢? 而
一位單身的阿姨,年近80 ,第一次門診就跟我談到「死」的問題,但我不知道我這個不到50歲的人到底能不能談這麼深入的生命問題呢?她自己一人獨居多年,70歲之後,身體慢慢退化,沒什麼大病痛,但是難免有些不舒服。 有些醫生幫得上忙,有些也沒辦法治療,大概就是身體用久了,沒年輕時那麼靈活了這次來看我,把
這週看診中間,其他診所的前輩打電話過來,說有位我的患者去他那邊打疫苗的時候,提出我對疾病沒有說明清楚的地方,還有一些小抱怨。 前輩醫師主動地打電話告訴我,讓我知道自己解釋不清楚的地方,也讓我有提升醫病關係的機會。 這週另外一個情況是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產生了小腿的瘀青,也是其他診所的前輩醫師發現,提醒
以前在醫院值班的時候,遇到心臟衰竭緊急住院的患者,需要利用尿液把肺部積水排出來,以免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情況。 心急的我常常在調整藥物不久之後就打電話詢問病房現在尿液出來多少? 或是直接跑到病床邊,看著尿管裡面的金黃色尿液,滴滴計較患者的反應。一直以來,心臟衰竭是心臟科治療比較冷門的領域 不像心導管
好久一段時間了,我不敢用手接下患者或家屬送的禮物身為醫療工作者,能夠得到病人的感謝,不論是言語或是實質上的表示,都讓我深深地開心和感恩 只不過新冠肺炎發生之後,一切以防疫為重,保護患者,也保護自己,口罩戴得緊緊的,人與人的距離拉得很遙遠⋯⋯⋯總算三年過去了,病毒慢慢消失 雖然之後的流行感冒還有登
雖然我是心臟科醫師,但一向對失眠的問題很有興趣,會盡量幫患者調整生活習慣,或幫忙轉介身心科醫師治療。 除了因為我從高中時期就對心理學很有興趣以外,多年前當住院醫師的一段遭遇,也讓我與失眠症有了不解之緣。當時在感染科訓練的時候,有照顧一位21歲的檳榔西施,她是真的賣檳榔的小姐,但因為感染了細菌性心內
AAD(Against advice discharge)不遵醫囑自動出院,或簡稱為自動出院,是在醫院尤其急診室常見的一個名稱,也常是病患、家屬和醫療人員拉鋸的關鍵。 有一些醫療的情況需要觀察、或是住院甚至手術,但這樣的建議不一定能夠被患者與家屬接受~~而我們是非常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對於不願意住院的
現在的醫療制度下,常常會有一些健保不給付的部分,因為最新的藥物和治療若是跟健保申請給付,需要時間和等待,有時候得花好幾年的時間。 如果在健保給付通過之前,醫生和患者想要嘗試比較新的療法,那就需要自行負擔費用,也就是所謂的「自費」的部分。在多年的醫療制度下面,核定的價格多少就是多少錢,沒有打折和推銷
一位三個月不見的患者,來回診的時候心情很不好 60幾歲的阿姨,還沒開口就紅了眼睛「我的先生走了⋯⋯」「怎麼回事?」「他那天就只是胸悶,去急診室看病,然後就走了⋯⋯」「請問急診室醫師怎麼說呢?」「醫生說做了三次心電圖,都沒有異常,就讓他在急診室觀察。 從早上觀察到下午,也沒做什麼治療,然後他說後背悶
是物以類聚嗎(好像用錯成語了) 這一週,劉醫師的診間陸續進來了許多令人疼惜的照顧者,讓我又墜入了大學時期從事醫療服務的回憶。一位是堅守崗位的護理師因為他們單位缺人的兇,所以一個月休不到五天,常常都是上12小時的班,結果心臟開始亂跳起來;一位是安親班老師為了設計孩子們的課程,常常想到深夜